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為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展覽之一,每年展出來自亞洲與其它地區頂級藝廊呈現的藝術品,也因此成為了每年度的亞洲藝文盛事,它反映的不僅僅只是藝術品交易的繁榮,也是關於藝術觀點的詮釋與美學品味的象徵。但更重要的是,它也體現了人類面對當代世界環境變動之下的精神與思考,如政治與地緣關係、科技及人文發展、藝術媒介創新等更多美感哲學上的思辯等等。今年的ABHK 2024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全面回歸,其中匯聚了243間左右的展商,他們分別來自40個國家及地區;參展藝廊數目相比2023年增加了66間,展期由2024年3月26日持續至3月30日,地點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圖說:3月26日開展首日匯聚國際藏家與觀眾。圖/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9),展出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1989-)《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中的複製》,內容體現麥影彤二對抄襲文化和自身作品的三重戲謔。圖/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3),展出日本藝術家加賀溫(1979-)的作品《Ukiyo-e》,內容取自江戶時期的小型歌舞伎劇場,並描繪了藝術家的另一個自我「Usacchi」(一隻愛爾蘭傳說中經典的「pooka」兔子精靈),體現了他在日本和歐洲生活的經歷。Usacchi坐在金色庭園中心的桌子前,被食物與象徵加賀已故母親Kazuko的物件包圍,母親是藝術家和自我生命經驗連結的對象,而Usacchi夾起象徵逝者的茄子和青瓜。有趣的是,作品中的構圖和金色背景連結著日本18世紀京都琳派的特點,以及戶時代中期在京都活躍的畫師伊藤若沖。圖/攝
相較於去年的展會結構、客群分佈與藝術項目,在今年的呈現上有些許的轉向與差異性。人潮的表現和去年一樣,於開展的首日隨即湧入大量的貴賓與群眾,不過和去年的差異在於韓國藏家來的比例提高許多,幾乎展場隨處可見韓文的交談聲,以及其和展商詢問作品的現象,可能導因於整體香港文化項目的推動,而間接造成的效應,像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動的「藝聚香港2024」等;同時在城市街景中也隨處可見來自韓國的旅客等。不過儘管可能受限於政策的因素而導致中國內地藏家較少出席展會,但來到現場的內地藏家在詢問與找尋作品的狀態,則顯得相當積極與精準。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11),展出日本藝術家加賀美健(1974-)作品《The World of Ken Kagami》,內容集結藝術家的多個創作,並被擺置在藝術家的小誌作品與充滿垃圾的舞台上進行。展品包含早期的雕塑、現成物,以及日用品雕塑與傳統青銅媒介、織物和塑膠來創造的大便雕塑。藝術家透過詼諧的手法來詮釋城市中的廢棄物,並搭配畫板上描繪的史努比、阿森一族等知名卡通相對應。展會期間每日會進行行為展演,藝術家將免費為觀眾繪畫自己想像中的生殖器漫畫。圖/攝
在展會結構與藝術項目的安排上,今年展會的整體意象相當重視策展意識與展場氛圍的形塑,也因此於藝聚空間(Encounters)的展區當中,我們可見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們透過裝置、雕塑、行為藝術等方式,嘗試突破展會場地於創作媒介上的曲度與定義,抑或者提供視覺與感官上震懾;策展角落(Kabinett)安排33組作品分布於藝廊薈萃(Galleries)中,主體呈現藝術家完整的創作脈絡與形式。不過儘管上述是大會主要對外分享的策展項目,但當我們實際到達現場時,卻會發現今年展商或新晉藝術家們透過跨媒介的整合,與製作展覽技術上面的完整性,來達到凝聚意識觀點,進而傳達現場氛圍的現象也逐漸提升,特別是來自於亞洲、東南亞的畫廊,它們被展示於亞洲視野(Insights)及藝術探新(Discoveries)等。
圖說: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展位1C11)展覽空間照。圖/攝
圖說:馬凌畫廊展出香港藝術家黃炳(1984-)的作品《阿雞因被綁架未能及時於日出時雞啼而感到內疚》。他的作品風格風格鮮明,以充滿情慾與荒誕的內容呈現性、政治環境和當代社會之間的思辯,帶給觀者在以看似荒誕視覺感官當中,和難以合理化,且日漸混亂的現世進行對話。近年來整合電影、雕塑、文字等元素,在紐約新美術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巴塞爾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展。圖/攝
圖說:Bangkok CityCity(展位1C41)呈現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的作品,他夠過種媒介探索歷史和文化媒體之間的聯繫,並將神話傳說與電子遊戲、漫畫和電影中的流行文化融為一體,探討科技與歷史脈絡之間的交互關係。本次作品奠定於早期作品的基礎上,以「川流不息的文化」(Culture is Flux)為題,探討我們在發掘歷史,與重新修訂、考證與評價過去的紀錄時,衍伸而出的張力。圖/攝
另一個特殊的現象,在今年展商提出的作品類別中,錄像與攝影作品的比例較之前下降,反之是以具有紡織技藝的作品比重提高;可能導因於政策關係,擔心前往觀展的藏家結構和過去不同,又或者是國際經濟因素的考量,展商呈現的作品選擇較具市場關注度的媒材。抑或近年來媒材本身的意義逐漸被解放,作品使用的基底材與其承載的觀念和既定的框架有所轉變,就像是如何將影像的技術呈現於繪畫之中等相關思考,所導致的部分品味轉向。此外,參展的畫廊們傾向帶來創作資歷相對成熟的藝術家,或者是和二級市場連結較深的年輕藝術家之作品,整體以較為保守穩健的態度進行市場的推廣。
Kosaku Kanechika(展位3D26)展覽空間照。圖/攝
圖說:Kosaku Kanechika帶來日本藝術家沖潤子(1963-)的作品。藝術家透過縫線體現於布料的不同層次空間中,來雕刻生命與時間的痕跡。她創作的特點在於將獨特的圖案直接繡在布料上,過程不經過任何草圖。儘管過程看起來簡明,實際上卻與「刺繡」的原理相違背,目的是喚起觀者最純粹的基本感官。此外,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她也將自我的時間和舊布料、工具、故事的累積相互交織,創作出充滿新生命和偶然性的作品,她在不同層次的時間中也發現了不同的風景。而這個看似具有雕塑性的過程,實際上也擴大了紡織品和藝術的領域,作品被蒐藏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圖/攝
圖說:Hauser & Wirth(展位1C21)展覽空間照。圖/攝
圖說:Hauser & Wirth展出瑞士藝術家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1980-)的作品《與甲蟲的肖像》,其為近期炙手可熱的80後藝術新貴,作品曾在木木美術館和龍美術館展出,並多次刷新亞洲新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他的作品內容可見人物、風景、靜物,他的目的不是要對物件的再現,而是藉由顏色、構圖上的轉譯,和藝術史產生對話狀態,像是繪畫的精準性要如何產生屬於自己的明亮用色風格,以及在構圖的重新配置後,形成具有自身符號性的作品,並和脈絡產生對話。圖/攝
圖說:Mazzoleni(展位3E09)展覽空間照。圖/攝
圖說:Mazzoleni(展位3E09)展出美國最受敬重的在世藝術家之一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1927-)的作品《斯蒂芬妮》,他以肖像畫聞名。構圖特點可見幾何狀與簡單輪廓,搭配大膽鮮明的顏色運用,與幾乎沒有遠近感的空間運用,間接回應了現代主義繪畫先鋒運動「構成主義」的觀點。作品被世界各地藝術機構收藏,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以及東京都美術館等。圖/攝
圖說:藝聚空間(展位EN14)與BEN BROWN(展位3D13)展出,展出國際知名的德國當代攝影藝術家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1944)的作品。她以拍攝公共空間的內部為主體,並在視角以平視、正交的形式,拍攝空無一人的空間狀態。透過長時間曝光和只使用自然光線,讓作品承呈現出罕見的親切感,同時這些被刻意刪除的人類軌跡,進一步喚起觀者反思對於承載美學、信仰及人文精神的空間狀態上的意義。赫弗的作品被典藏於全球各大美術館,包含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龐畢度美術館、倫敦泰特藝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馬德里國立博物館雷納索非亞藝術中心、埃森弗柯望博物館、漢堡藝術館等;也曾参與卡塞爾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重大展出。圖/攝
Art Basel Hong Kong 2024 展會資訊
【貴賓預展(憑邀出席)】
2024年3月 26日(星期二)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2024年3月 27日(星期三)中午12時至下午4時
2024年3月 28日(星期四)中午12時至下午2時
2024年3月 29日(星期五)中午12時至下午2時
2024年3月 30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開幕之夜】
2024 年3月27日(星期三)下午4時至晚上8時
【公眾開放】
2024 年3月28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晚上8時
2024 年3月29日(星期五)下午2時至晚上8時
2024 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1時至晚上7時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