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1月8日,德國政府批准了一項針對納粹掠奪藝術品歸還程序的全面改革計劃。這一舉措標誌著德國在履行歷史責任和促進文化遺產歸還方面的重要進展,並宣示了德國在全球文化正義領域的領導地位。
早在1998年,德國便與其他43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華盛頓原則》,承諾追查並歸還納粹時期掠奪的藝術品。然而,距離希特勒政權結束已近80年,這一進程仍進展緩慢。而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現行制度有著許多不完善之處,例如歸還藝術品的仲裁過程需要索賠人和現任所有者雙方同意方能展開。這一要求導致許多返還案件停滯不前,原因即是許多現任的作品擁有者拒絕合作。這種情況使得受害者及其後代的合法訴求無法得到滿足,進一步加深了歷史傷痛。
士兵們正在德國福森的新天鵝堡取回三幅畫作,這些畫作曾是納粹從被征服國家掠奪而來的收藏品的一部分。圖/取自artnet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於設立一個全新的仲裁法院,取代現有的諮詢委員會。新的機制允許受害者在未經現任所有者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提出申請,從而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和公平性。德國文化部長克勞迪婭.羅斯(Claudia Roth)在宣布這一決定時強調,這一改革旨在加強德國對歷史不公的承認,並促進與受害者及其後代的和解。她表示這一改革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改進,更是德國履行歷史責任的一部分。
德國文化部長克勞迪婭.羅斯。圖/取自artnet
然而現實是,儘管改革的目標明確,但其推行過程並非毫無爭議。一些律師、歷史學家以及受影響家庭對這項計劃提出了批評、質疑,認為其可能對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他們在給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的公開信中指出,新仲裁程序的框架缺乏透明性,且從未進行過充分的公開討論。批評者還認為,改革不僅未能有效改善現有的司法途徑,反而可能排除某些受害者群體的合法訴求,限制他們的追索權。除此之外,與政府聲明相悖的是,改革中的仲裁程序在實施過程中仍需現任所有者的同意才能啟動,這使得其初衷的有效性受到質疑。這也導致許多博物館在二戰後通過合法渠道獲得的藝術品可能因此面臨挑戰,導致更大的法律和管理負擔。這些藝術品的合法歸屬權一旦遭到質疑,將會引發大量訴訟,對司法系統構成壓力。另外部分受害者家庭擔心,新機制可能無法提供真正的公平,特別是在涉及跨國訴求時。
美國士兵正在打開從納粹手中沒收的藝術品,其中包括這幅約翰內斯.維梅爾的贗品。圖/取自artnet
猶太人索賠協商會(Jewish Claims Conference)作為改革的關鍵參與者,將協助新的仲裁法院進行組織工作。該組織主席吉迪恩.泰勒(Gideon Taylor)指出這是邁向正義的第一步,但改革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法律框架方面。她呼籲德國制定一部專門的藝術品歸還法律,為受害家庭提供公平且高效的程序,確保歷史正義能夠真正落實。只不過目前新仲裁程序遭索賠協商會宣稱「從未被進行過公開討論」,並呼籲政府暫停該改革。批評者擔憂,這些程序可能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因為據稱它將排除「整個受害者群體」,並限制其他人的歸還權利。他們敦促蕭茲推遲對提案的審議,直到2月23日德國國家選舉結束後,由選舉勝出者來做出決定。
美國士兵正在查看一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掠奪的藝術品。圖/取自artnet
文化部長羅斯強調,透明性和公正性是改革實施過程中的核心原則,未來幾個月內德國政府將制定相關法規和操作指南,以解決可能出現的法律和管理問題。她也表示德國政府將繼續與相關利益方合作,確保改革的成功推行。並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採取類似舉措,推動更廣泛的歷史正義與文化交流,為世界展示如何在承認歷史不公的同時,推動未來的和解與合作。
REFERENCE
Artnet
barr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