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國家美術館(SMK)將於2025年3月29日呈現自1875年以來最完整規模的米開朗基羅展覽。此次展覽結合19世紀的石膏模型與尖端的3D列印技術,匯聚了藝術家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經典作品,並展出那些極少甚至從未離開過原始地點的作品。觀眾將有機會以全新方式,感受這位文藝復興大師的藝術精髓,享受一次獨特的視覺盛宴。
丹麥國家美術館迎來規模最完整的米開朗基羅大展。圖/取自artnet
此次展覽丹麥國家美術館將運用馬德里的一間多學科工作坊「Factum Arte」尖端技術,其專注於當代藝術的數位媒介運用以及高精度複製品的製作。根據展覽策展人馬蒂亞斯.懷佛(Matthias Wivel)的說法,由 Factum Arte 使用數位技術製作的複製品,其精確度達到微米等級,能呈現「遠超過石膏模精度的複製品,並且再現大理石的顏色、表面細節以及紋理。」透過這項技術,丹麥國家美術館不僅升級了原有的 19 世紀米開朗基羅石膏模型,也引入了全新製作的 3D 列印複製品,包括經典的大衛頭像與美第奇聖母像等大眾熟悉的作品。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作品《Day》。原作約創作於1524-1526年間,石膏模型鑄造於1897年。收藏於丹麥國家畫廊(SMK)皇家鑄像收藏館。圖/取自artnet
借助先進的科技技術,複製品解決了因地理位置或保存條件而造成的展出限制。例如米開朗基羅在義大利錫耶納皮科羅米尼家族祭壇創作的聖彼得(Saints Peter)、聖奧古斯丁(Augustine)、聖保羅(Paul)和聖額我略(Gregory)雕像,因安放於高處,觀眾平時難以近距離欣賞細節。另一件作品《丘比特》,目前借展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預計要到 2029 年才會結束,也因此難以調度至其他展覽。有了高品質的複製品,不僅能更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也降低了跨國借調的困難度。
此次展覽創新地結合19世紀的石膏模型與3D列印技術,呈現分散各地的經典作品。圖/取自Factum Arte
懷佛也提到使用複製品的最大優勢或許在於,它能打破實際物理上的限制,提供更多自由來構建完整的藝術史敘事。此次展覽將重聚多件原本為教宗尤利烏斯二世陵墓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現已散落於不同地點,包括收藏於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的《波波里囚徒》、佛羅倫斯舊宮(Palazzo Vecchio)的《勝利天才》,以及位於羅馬聖伯多祿鎖鏈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的《拉結與利亞》。透過尖端技術的輔助方式,展覽突破了地理與保存條件的限制,觀眾便得以在同一場域中重新審視這些散落各地的傑作,了解更全面、統一的藝術脈絡。
複製品的最大優勢在於打破實際物理上的限制,提供了更詳盡的觀看。圖/取自artnet
懷佛表示:「藝術的欣賞與研究自古以來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複製品,若沒有它們,很多探索都會受到限制。只要能善用且適度使用複製品,其潛力與價值不可限量。必能發揮其背後巨大的潛力與價值。」他亦坦言,此次展覽是一場創新實驗,而其成功與否將取決於是否能「激發討論、推動展覽型態的改進或變革,並促進整體藝術領域的創新。
透過尖端技術的輔助,觀眾便得以在同一場域中觀看散落各地的經典傑作。圖/取自artnet
Factum Arte也在這次展覽中成功重建了在西班牙內戰期間遭摧毀的烏貝達《幼年施洗者聖約翰》雕像。該雕像雖曾被修復,但仍保留破壞痕跡;Factum Arte 則依據修復前的檔案照片製作出新的 3D 模型。策展人希望透過此作品,能再現原作的一部分「奇蹟感」。同時,展覽還將展示複製技術是如何在數個世紀中演變,證明數位複製品不僅為藝術品提供極為詳盡的紀錄,更對未來世代研究者與修復師具深遠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品國際借展移動時,脆弱物件往往面臨顯著的物理風險,因此高科技複製品在此類情況下,也能有效促進返還協議的進行,讓博物館得以保留決定返還物品的複製版本。
米開朗基羅的《幼年施洗者聖約翰》(1495-1496),修復後呈現的樣貌。圖/取自artnet
綜觀而言,這些古今交融的複製品將共同促成自1875年在佛羅倫薩慶祝米開朗基羅誕辰400周年以來最全面的米開朗基羅專題展覽。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除了文章內提到的展品外,還將一併呈現一系列米開朗基羅的原始素描、書信、蠟和黏土模型,以及一些根據現已遺失的模型製作的青銅作品,為觀眾呈現這位文藝復興大師更完整的創作面貌。
REFERENCE
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