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政府計畫在 2025、2026 年,全面換發新門牌,希望藉此改善老舊門牌問題,提升城市辨識度。新門牌採用當地的地域特色進行設計,採用凹凸面增強辨識度及耐用性,並將 6 款候選版本放置於在地社群平台「基隆人日常」,邀請市民票選喜愛的版本,最終選定具代表性的設計方案。目前台灣包含雙北、馬祖東引鄉、屏東也都換了新門牌設計,此篇將一次統整盤點。

01 基隆市門牌設計

基隆市門牌已使用近 40 年,許多因年久失修出現脫落或汙損,影響市民及訪客的辨識,更可能在緊急情況下阻礙救援行動。為迎合現代化需求,市府決定推動全面更換計畫。新門牌採用基隆地域特色進行設計,注重清晰度與耐用性。材質選用凹凸鋁製結構,增強辨識度與使用壽命,四角則進行圓滑處理。針對視障人士需求,設計採用簡潔配色,避免過多顏色干擾,確保所有人都能輕鬆辨識。

基隆門牌設計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處

基隆門牌設計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民政處

基隆市政府表示,新式門牌將重點放在清晰易讀,特別是放大門牌號碼及巷弄字體,提升辨識效率。同時,移除郵遞區號顯示,讓使用者專注於地址資訊。而換發計畫預計將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25年): 涵蓋中正、仁愛、信義及中山區。
第二階段(2026年): 完成安樂、七堵及暖暖區。

為鼓勵市民參與設計決策,基隆市府此次挑選出 6 款門牌設計樣板,並在在地社群平台「基隆人日常」上公開展示,邀請市民投票選出最喜愛的版本,最終確定具代表性的設計方案。6 款完整樣板點此觀看。

02 馬祖東引鄉門牌設計

2019 年底,馬祖東引鄉換上了新門牌,以陶瓷取代金屬材質,並選擇馬祖海水為釉色,而門牌上也以當地特有植物作妝點,其視覺簡單質樸,與當地閩東石材建築相和諧。

在《北緯 26 度島嶼顏色》研究裡頭,屬於馬祖的海色接近 NCS 自然色系统中的 NCS4020-B50G。操刀門牌設計的圖亞圖創意工作室,便擷取屬於馬祖的自然色調融入門牌設計,同時選擇了馬祖當地的稀珍植物「凹葉柃木」為門牌上的裝飾圖案,其小巧綠葉雖不比花卉搶眼,卻更加耐看。

東引鄉門牌_10.jpg


圖片來源/圖亞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

而東引鄉門牌的另外一個巧思,則是整體由 5 片陶瓷塊拼接而成。團隊表示,這個製作工法將單一製版費用大大降低,也間接在製作過程中降低不少材料損耗。另外,也因為考量馬祖海風強、早晚溫差大,外貼一整塊厚重的陶瓷於傳統石牆上,可能面臨整塊掉落的危險,而藉由拼接方式便可避免。

東引鄉門牌_05.jpg


圖片來源/圖亞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

《東引鄉門牌》蔡沛原


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 新北市門牌設計

新北市門牌自 1996 年全面換新後,有近 20 幾年沒有進行更新,進而遇到升格後以「區」字遮蔽舊門牌的貼紙更褪色脫落,以及使用許多斑駁不堪導致辨識度不加等問題。因此,2019 年新北市政府決定新北市門牌透過「新式門牌設計競圖」的方式,徵選全國各地的設計人才與青年學生,最終透過網路投票及評審選出現在的作品。

新式門牌採用單雙號碼不同顏色,單號為紫色、雙號為橘色,再將 29 區地方特色融入於門牌上,例如板橋區林家花園、淡水區夕陽跟舢舨船、土城區桐花、雙溪區荷花等,期望能藉此增加居民的在地認同感。

新北門牌設計


圖片來源/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不過後來新北市門牌視覺圖釋出時也遭受到不少爭議,包含印刷出來的色彩讓民眾誤解、4 種顏色是否能讓色盲者辨認等等,因而最終將紫紅和橘色數字改回原色,底色仍維持藍綠色。

04 台北市門牌設計

2021 年台北市民政局斥資 6,000 餘萬元汰換舊門牌,更換為新式鋁製門牌,新舊樣式並未差異太多,但最大的不同是,新的門牌設計加入了行政區字樣和區花,例如松山區為扶桑花、文山區為杏花,整體尺寸也增大。

台北門牌設計


圖片來源/臺北市中山區戶政事務所

05 屏東縣門牌設計

屏東縣政府 2021 年完成全縣33個鄉鎮市創意特色門牌換發,門牌由多位設計師共同參與,均結合知名景點、農漁特產等地方特色。過去擔任過屏東縣縣長的潘孟安當時便發文表示,「以往的藍白小門牌沒特色更不明顯,屏東推動城市美學,透過田野調查訪談鄉親耆老、鄉鎮公所、代表、社區團體與設計師共同整合意見、多次討論設計,依照各鄉鎮特色打造門牌。」

其中由江孟芝設計的恆春鎮門牌提案,則融入在地特色圖騰「關山夕陽」以及「月琴」,期望讓人們更加認識地方風土與族群文化。

台灣各縣市的門牌設計自發布以來便皆有所爭議,不過從大方向來看:清晰的辨識度以及排版的簡潔,是一個好的門牌設計應該具備的重點。即使僅為一個小小的街牌,在經過適切的設計後,有助於提高城市的長期價值。或許門牌的功用不只是指路、增加便利,也在無形中形成遊客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一座城市裡的無數個門牌也可能成為城市景觀的「噪音」或和諧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前幾日,我參與了日本旅遊及生活型態雜誌《Papersky》企劃的「Tour de Nippon」旅程,到訪位於長崎縣的「雲仙市」—— 在這個獨旅絕非首選的旅遊地,卻獲得意想不到的療癒體驗!


圖片來源/HsienWen Chang


圖片來源/《Papersky》 官網

《Papersky》創刊於 2002 年,創辦人 Lucas 來自美國,旅行企劃「Tour de Nippon」則始於 2010 年,騎乘自行車在日本各地穿梭,深度探索在地文化、生活模式,發現地方魅力的旅行企劃,這次 20 人的小旅行團有來自臺灣、上海、日本各地愛好不一樣旅遊體驗的參與者。

Alife、Plan b 團隊及《Papersky》創辦人 Lucas。

Alife、Plan b 團隊及《Papersky》創辦人 Lucas。

圖片來源/陳韻竹

要抵達雲仙市,要先從臺灣搭飛機到福岡,轉乘新幹線、地方鐵路兩次。右方是我們騎乘的路線。

要抵達雲仙市,要先從臺灣搭飛機到福岡,轉乘新幹線、地方鐵路兩次。右方是我們騎乘的路線。

圖片來源/陳韻竹

兩天一夜、總騎乘路線近 50 公里自行車旅行中,「Tour de Nippon」安排了數個停留點。在當地農場親自體驗採集蔬果,瞭解雲仙市豐碩的農作;收集「高菜」的種子,創造產地和晚餐餐點間更深刻的連結;步入傳說中神明降臨的秘境神社,感受難以名狀的靈氣;探訪當地歷史淵源的大名武士家屋、具上百年歷史的古民屋住宿、聽自給自足的在地職人講述他的故事。


圖片來源/陳韻竹

作為遊客,這次行程幾乎無可挑剃。從自行車裝備的貼心考量,出發前供每個人借用的隨身小包和防護裝備、每一個路口都有隨行的工作人員率先指引,細心地關照每一個位參與者的狀態。讓我們一行人特別有感的是,在連續上坡前後巧妙投放補給品的時機!行程的體驗細緻,在小地方皆能感受《Papersky》團隊的用心。


圖片來源/HsienWen Chang

前幾年 Plan b 曾協助臺灣交通部策劃執行推動「永續旅遊」的顧問計畫,也期待透過鐵道、自行車創造永續旅遊的深度體驗。作為企劃者,反而不斷思考臺灣是否也可能推出這類型的旅遊體驗,或限制會是什麼?

城市鄉鎮特色的立體化

「Tour de Nippon」規劃的行程多在近郊小鎮,其中政府單位和旅遊目的地營銷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Marketing Organization,DMO)的資源挹注不可或缺,然而「旅客感興趣的魅力」和「官方想推廣的元素」之間的平衡,「Tour de Nippon」的企劃拿捏的恰到好處。這次行程,有位雲仙市 DMO 的代表一路參與,她對雲仙市的了解、對當地時令特色及地理歷史的知識分享,是「Tour de Nippon」遊程中重要的元素;但過程中和當地人面對面交流,聽這些人物分享各自的生活故事,反而讓這趟旅程和這個小鎮的立體感深刻許多。


圖片來源/HsienWen Chang

「剛剛好」的體驗型企劃

《Papersky》致力於呈現旅遊的新視角「A different way to travel」,過程中的細緻品味更是讓體驗完善的一環。倒不是指精緻高尚,而是維持在一個「剛剛好」的狀態。衣著 The North Face 的年輕農民用圖畫本繪製他的農場故事取代簡報、小鎮中的溫泉旅宿雖有年代痕跡但非常乾淨、美食和迎賓宴席皆邀請在地夥伴參與交流,行程後的質感刊物及小禮更作為美好的收尾。自始至終,每個點皆設想周到的整合性企劃,讓體驗完整且有餘韻,也是我學習之處。


圖片來源/陳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