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球航空業去年的復甦現象,意味著跨國觀光與交流活動正迎來新的熱潮。2025新年伊始,從東亞、中東、歐美等地釋出的年度展覽計畫,精選共十檔引人注目的藝術展覽。當中焦點包括:畢卡索真跡將集結香港展出、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回歸、及沙迦、利物浦等城市的雙年展登場。同時,各大美術館也透過跨機構合作與深度研究,推出皮耶.雨格、安塞姆.基弗、沃爾夫岡.提爾曼斯、徐道獲等當代藝術家的大型個展,重量呈現其創作精華。相信不論是計畫前往海外探索,或單純尋求文化啟發,這份指南都能為你帶來新鮮的靈感。
▾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
2025年2月6日至6月15日
沙迦酋長國內各地場館展出,包含沙迦市, Al Hamriyah, Al Dhaid, Kalba, 與 Al Madam
展覽資訊|Sharjah Biennial 16 網站
聚焦中亞地區,已有三十年歷史的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在今年將迎來第16屆展會舉辦。本屆沙迦雙年展由 Alia Swastika、Amal Khalaf、Megan Tamati-Quennell、Natasha Ginwala 與 Zeynep Öz 五位策展人共同策劃,並以「承載前行」(to carry)為開放式命題,鼓勵觀眾思考在不屬於自身的空間中如何感知與攜帶文化脈絡,並探討「我們擁抱的是什麼、又以何種方式擁抱」。展出內容預計涵蓋超過 140 位藝術家與團體的作品,當中包含 80 件全新委託創作,以及兩位來自臺灣的藝術家-武玉玲(Aluaiy KAUMAKAN,1971–)與林安琪(Ciwas Tahos,1989–)亦受邀參展。
延伸閱讀|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探討遷移、記憶與文化等連結,臺灣藝術家武玉玲、林安琪作品參展
哈賈.瓦希德(Hajra Waheed,1980–)作品〈Hum II〉,展出於2023年第15屆沙迦雙年展。圖 © Sharjah Art Foundation
「Pierre Huyghe」
2025年2月27日 – 2025年7月6日
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
展覽資訊|Leeum美術館 網站
2025年,為紀念創立60週年,三星文化財團將於Leeum美術館與湖巖美術館推出多樣展覽,結合古典與現代藝術,深化文化交流並擴大參與。
Leeum美術館將以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皮耶.雨格( Pierre Huyghe,1962-) 個展揭開序幕,亦是他首次在韓國舉辦的個展。展覽由Leeum美術館與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Punta della Dogana)聯合贊助創作的14件重要作品,涵蓋影像、聲音、雕塑與裝置,並將美術館空間打造為人類與非人類共存的生態系統,成為學習與變化的持續場域。下半年則推出李禹煥(1936-)個展,審視技術與人類關係,並計畫巡展至香港M+美術館。
湖巖美術館上半年將舉辦「謙齋鄭敾」展,與韓國間松美術文化財團合作,展出120餘幅涵蓋真景山水、人物與花鳥畫的經典作品;下半年則推出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個展,展示雕塑、繪畫與藝術家日記等,深入探討其內心世界。
相關展覽|文心藝所「Pierre Huyghe 個展」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作品《Camata》,2024。圖 © 文心藝所
「畢卡索:與亞洲對話」
2025年3月
香港,M+博物館
展覽資訊|M+新聞頁面
M+在2025年將與多間國際博物館合作,共製並開啟巡展企劃。其中,「畢卡索:與亞洲對話」一展將率先於春季登場。此展為M+與巴黎國立畢卡索藝術館(Musée Picasso Paris)共同策劃,並與法國五月藝術節聯合呈獻,透過嶄新視角詮釋巴勃羅.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這位為人熟知的藝術大師和其對藝術界的深遠影響。展覽內容包含60餘件由畢卡索藝術館出借的原作畢加索,與約80件M+的亞洲與國際典藏作品,將前所未有地開啟畢卡索與當代亞洲藝術家的跨文化和跨世代對話。
為配合「畢卡索:與亞洲對話」展覽,M+將同步呈獻「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美籍臺灣裔藝術家李明維(1964–)將以畢卡索的經典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為出發,利用沙粒重現該件作品,並帶來大型裝置與展演計畫。
畢卡索作品〈台座上的靜物〉,1931年。圖 © Succession Picasso 2024
「安塞姆.基弗:花兒都到哪裡去了」
2025年3月7日至6月9日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展覽資訊|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 Stedelijk Museum 網站
荷蘭兩大博物館史無前例、首度聯手,梵谷博物館(Museum Van Gogh)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將在今年春天共同帶來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的大型回顧展-「花兒都到哪裡去了」(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經由兩大機構聯手策畫,展覽也意圖突顯荷蘭藝術家文森.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對基弗的影響,並將其新作與藝術家精選的數件館藏品形成對話。
本展命題除了取自美國民歌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1919–2014)的歌曲《花兒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同時也呼應一幅全新創作、長約78英尺的巨幅畫作標題。據悉該件作品將佔據場館樓梯周圍的空間,作為展覽的主要亮點。本次回顧展亦為巡迴計畫,將在六月末前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舉行。
延伸閱讀|荷蘭兩大機構強強聯手,呈現藝術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大型回顧展!
安塞姆.基弗作品〈The Starry Night〉,2019年。圖 © Anselm Kiefer / Photo by Georges Poncet
「Anicka Yi」
2025年3月22日 – 2025年6月15日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資訊|UCCA北京 展覽頁面
韓裔美籍藝術家安妮卡.易(Anicka Yi,1971-) 以探索「感官的生物政治」聞名,她以細菌、氣味與天婦羅花等有機與易逝的材料創作,不僅揭示生命的脆弱與韌性,更邀請觀眾思索生命、死亡與腐化的存在意義,挑戰人類中心視角,將焦點轉向非人類生物如機器、真菌與海藻,展現生命間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
此次展覽為安妮卡·易作品在亞洲的首度完整呈現,由UCCA策展人Peter Eleey 與首爾Leeum美術館策展人 Gina Lee 共同策劃。展覽包含多件全新作品與早期代表作,並結合科學家、建築師與調香師等專家合作,以實驗性的創作形式探索生物學、科技與哲學,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在更為廣義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此外,UCCA將展出瑞士藝術家 Pipilotti Rist(1962-)的錄像藝術個展(2025年7月19日至10月19日)及中國藝術家楊福東(1971-)迄今最完整的回顧展(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2月22日),同樣值得期待。
安妮卡.易(Anicka Yi),《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Leeum 美術館,2024。圖 © Leeum 美術館
第六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025年4月18日至11月9日
全展期|直島、豊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高松港區、宇野港區
春展期|瀬戸大橋區
夏展期|志度・津田區、引田區
秋展期|本島、高見島、粟島、伊吹島、宇多津區
展覽資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 網站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瀨戶內群島為舞台的大型藝術盛典,自201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迄今已邁向第六屆。本屆同樣延續往年分為春(4月18日至5月25日)、夏(8月1日至8月31日)、秋(10月3日至11月9日)三個展期,在瀨戶內海的12座島嶼及周邊地區舉辦,以藝術為媒介,邀請觀眾積極走訪各座島嶼,探索地方多元的文化與自然景觀。
除了開放過去累積的上百件作品之外,本屆藝術祭更以「成為亞洲文化藝術核心」為願景,邀請逾60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團隊共襄盛舉。包含臺灣重要的現代舞蹈團體雲門舞集、榮獲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紐西蘭莎拉.哈德遜(Sarah Hudson,1986–)等堅強陣容,皆將帶來精采創作。此外,在藝術祭具代表性的展出場域-直島,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設計的「直島新美術館」屆時也將首度亮相。
延伸閱讀|2022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夏季會期揭開序幕,臺灣藝術家王文志、王德瑜親赴參展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主視覺海報,原研哉(Kenya Hara,1958–)操刀設計。圖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徐道獲:走在房子裡」
2025年5月1日至10月19日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展覽資訊|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網站
「家」(home)是一個地方、一種感覺,還是一個想法?韓裔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1962–)適時地提出有關家、認同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居處並移動在我們周圍的世界。本次大型個展集合了徐道獲過去三十年職業生涯中的實踐廣度與深度,包含其早年創作的精美紙上畫作,裝置和錄像作品,以及首度公開的新作。
漫步穿梭在藝術家最為人熟知、由紗面質料打造的大型織物建築作品當中,觀眾將得以探索歸屬感、集體性與個性、連結與分離之議題,重新審視建築、空間、身體、記憶以及那些形塑我們是誰的記憶與時刻,其之間的錯縱關係。
延伸閱讀|韓國裝置藝術家-徐道獲對「家」的定義
徐道獲作品〈Rubbing/Loving Project: Seoul Home 2013-2022〉,2022年展出於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圖 © 徐道獲 / Photo by Jessica Maurer
第13屆利物浦雙年展「基石」
2025年6月7日至9月14日
展出地點遍及利物浦各地的公共、歷史和社區空間與主要藝術場館
展覽資訊|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 網站
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是英國最大的免費當代藝術節慶,二十多年來一直透過公共藝術委員會、社區計畫和雙年展遺產,為利物浦這座城市注入變化,至今並累計超過 5000 萬參觀人次。本屆雙年展由Marie-Anne McQuay策展,並以「基石」(BEDROCK)做為總策畫主題。其靈感來自這座城市獨特的地質構造與建築歷史脈絡;「基石」同時也象徵著利物浦的社會基礎,體現出那些根植於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人、場所與價值。
自1998年創辦以來,利物浦雙年展已邀請包括:袁廣鳴(2004)、陳界仁(2006)、崔廣宇(2006)、陳嘉壬(2012)、邱承宏(2012)、許家維(2012)、建築師謝英俊(2012)、陳瀅如(2016)、周育正(2018)、羅智信(2021)、安聖惠(2023)等多位臺灣藝術家參與。今年則能見到現於臺灣、荷蘭兩地生活及創作的藝術家張致中(1986–)在目前公布的參展陣容中。
安聖惠(Eleng Luluan,1968–)作品〈Ngialibalibade-致 失落的神話〉,展出於2023年第12屆利物浦雙年展。此件作品為委託製作,藝術家汲取魯凱族陶壺傳說元素,從而反思氣候變遷議題。圖 © Liverpool Biennial / Photo by Rob Battersby
Wolfgang Tillmans「我們毫無準備—我們已準備好」(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
2025年 6月13日– 2025年9月22日
巴黎,龐畢度中心
展覽資訊|龐畢度中心 網站
德國攝影師沃爾夫岡·提爾曼斯( Wolfgang Tillmans,1968-)以打破常規的展覽設計聞名,他在202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回顧展中,不僅將靜物與肖像作品掛在畫廊牆上,還巧妙利用緊急出口門與畫廊之間的空間,展示其作品的多元性與可能性。今年6月,提爾曼斯即將在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的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 Bpi)推出新的展覽。這是該圖書館首度作為展覽空間,同時也是龐畢度藝術中心即將展開五年翻修計畫前的最後一檔展覽。
提爾曼斯將接管圖書館二層6000平方米的空間。從其建築結構、布局到知識傳遞、資源共享與開放性等功能,透過其獨特的美學視角重新詮釋。提爾曼斯的作品深受1990年代反主流文化精神啟發,著眼於媒體與資訊平台的重大變革。他以影像為核心,結合音樂、文字與表演等跨領域形式,提出新的觀看方式,並以嶄新的人文主義視角邀請觀眾重新思考。
延伸閱讀|巴黎藝術重鎮「龐畢度中心」翻新計畫籌備中,建築升級構思披露!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 Wolfgang Tillmans)作品。圖 ©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
「日本當代藝術與世界1989-2010」(暫定名)
2025年9月3日 – 2025年12月8日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展覽資訊|國立新美術館 網站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與M+的首次策展合作,將呈現1989至2010年間日本當代藝術的歷史脈絡,涵蓋昭和末期至平成時代的開端,以及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前的藝術發展。展覽聚焦於日本當代藝術如何突破國家與地域的框架,藉由豐富的國際交流,形塑其多元面貌,並以經典作品與鮮為人知的藝術計畫為雙線敘事,展出日本本土與海外藝術家的創作,並邀集國際藝術家共同參與,勾勒出跨越文化的複雜網絡。重新檢視日本在全球化初期的文化影響,探討歷史遺緒、身份多重性等議題,並構想出替代社群的可能性,為既定的國族敘事提供另一種視角,彰顯當代日本藝術和視覺文化在全球藝術語境中前二十年的深遠影響。
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的作品《Mega Death》, 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9。圖 © 宮島達男 / Photo by Shigeo Anzai